◎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围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结合第一个复旦的建设,努力培养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二,坚持生命至上、师生为本,科学精准地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2022年3月20日 制图:实习编辑:向家萱责任编辑:李斯嘉。
复旦是所有复旦人的坚强后盾。正是因为有了每一名教职员工、每一个教职员工家庭的支持,复旦乃至上海的疫情防控力量才如此坚强而温暖。家属们揽过家中事务,照护妇孺老幼,以宽容和理解挑起生活的担子,用深明大义的行动支撑前方的坚守,为守护复旦的平安、为上海的抗疫大局作出了贡献。来不及与家人共沐美好春光,来不及感受校园玉兰绽放,大家闻令而动、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在连续奋战中展现了复旦人的责任与担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控阻击战中,大家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和为人群服务的上医初心。
大家向疫而行,到疫情防控最前线、医疗救护第一线,与疫情较量、与时间赛跑,成为最温暖的大白。每一名坚守岗位的复旦人背后,都离不开家人的倾情支持和全心付出。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在邯郸校区,学校设武川路门和松花江路门2个缓冲区,包裹全部在缓冲区进行卸货,做好消毒工作并静置24小时,消毒完成后由站点人员短驳到快递站点,北区、南区、本部师生至各区域内菜鸟驿站,扫场所码后可进入驿站取件。教职工及学生进校时核验身份、测量体温,并提供随申码绿码和48小时核酸阴性报告,校外人员原则上不进校。取好快递,走出菜鸟驿站,门口稳稳摆放着两台紫外均匀六面消杀箱,除去外包装,通过六个步骤,即可在30秒内对内包装进行消杀。十年如一日守卫校园,同志们辛苦了。
小伙子,压力大不大?遇到过什么问题吗?察看师生出入情况时,焦扬与在岗安保人员交谈。在现场,焦扬一行认真察看了取件过程。
教职员工经过审批进校时,仅需在正门刷校园卡,刷卡机屏幕即可实时显示个人身份信息以及随申码和核酸检测情况,符合条件即可秒进校园。得知情况后,焦扬在正门现场办公,询问详情,当即交代人事处、保卫处、总务处等部门要及时处理问题,并第一时间将政策传递给学工部门和各院系。为保证常态化防控过渡阶段的进校秩序,提高核验效率,学校采取信息化技术,特别开发多码合一程序。据介绍,新一轮准封闭期间,学校已逐步有序恢复校园快递业务,通过加强快递站点管理、严格执行三级消杀等措施,确保快递进校安全。
一位学生用手机扫一扫场所码,随后进入驿站,走到相应柜台取货,流程简便快捷。根据规定,本部区域正门为教职工及其车辆进出通道,国权路门为南区宿舍学生进出通道据悉,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是在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对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升级)发布之后,对同样由史地所主持研制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展示版)进行的更新与升级。武汉大学史地所同仁愿意在复旦大学史地所的带领下,继续发扬学术前辈的治学传统和治学精神,沿着老一辈学者所开辟的学术道路,努力进取,不断创新,将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传承光大。
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一要坚持关照中国与关照时代相结合,既从当代中国现实问题入手贯通古今,又把辽阔疆域、多民族文化形态和社会现代化进程放到全球视野中去把握,更好服务生态文明、边疆和民族安全、一带一路、社会治理、国际大都市建设等战略需求。
该系统中包含自然、人口、政区、经济、文化、灾害六个专题,自然专题有11个朝代的河道与海岸线演变,人口专题有11个朝代的全国人口分布,政区专题有15个朝代的全国政区变迁,灾害专题有11个朝代的地震空间分布,文化专题有11个时期的进士空间分布,经济专题包含清代全国赋税与浙江赋税共13种。自创始人谭其骧起,他们形成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不盲目赶潮流、不人云亦云的优良学风。
得益于生逢其时,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家对教育、对科技的高度重视,就不可能建立史地所这样的全新教学研究机制。据悉,建所40年来,秉承谭其骧、邹逸麟、张修桂等老一辈学人的言传身教,史地所坚守求实创新、服务国家的学术准则,持续产出学术价值高、社会影响大的研究成果,并在人才培养、数据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历史地理学重镇,不断引领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向前进展。陈发虎强调,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一日千里的科技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为地理学者提出新挑战,如何应对新挑战,服务国家日益增长的战略需求,相信复旦史地所的同仁们已经作好准备。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副校长陈志敏,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少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邓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任、校友代表吴滔等领导嘉宾,国内兄弟高校、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学校相关部处主要负责人出席大会。从《中国历史地图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建设到中华文明形成和塑造的时空过程研究,他们把学术生涯黄金期献给了国家。在他看来,研究中华文明地域综合体是历史地理学当前的重要工作,中国拥有世界上人数最为众多的历史地理学者群,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厚的经费投入,理应在研究中华地域文明综合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最重要的成就,他祝福复旦史地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充分利用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优势,整合国内外相关的学术力量,继续引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做出更大的学术贡献。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莫基人和开创者之一谭其骧先生为首任所长,其率领历地研究室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新中国成立后编撰的第一部大型历史地图集,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地理学最为重要的成果,其指导的研究生周振鹤、葛剑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首批文科博士。如今,他所在的中山大学两个历史系系主任皆出自复旦史地所,这代表了学界对史地所毕业生的认可。
在大会学术报告环节,李孝聪、苏智良、姚大力、辛德勇、刘敏、吴松弟、刘志伟、王利华、鲁西奇等来自复旦大学及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分享真知,提出洞见。得益于得道多助,历史地理学从沿革地理发展至今,是谭先生、侯先生、史先生所开创的学科学术之道,在这条道路上,复旦史地所始终得到历史地理学界各位同仁和兄弟单位的帮助与支持。
焦扬:为建构更适应国家、社会和未来需要的中国历史地理自主知识体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焦扬焦扬在致辞中指出,4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秉承谭其骧先生等老一辈学人胸怀祖国、勤勉治学、潜心育人的优良传统,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优秀人才,取得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不断推动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向前进展。历史地理与互联网前沿结合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上线作为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建设的重要成果,以及历史地理与互联网前沿的重要结合,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展示系统于6月11日正式上线。
筹备展览的资料搜集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谭先生打下建所之基后,在几代学人的努力下,研究所的事业发展非常迅速。史地所副所长杨伟兵介绍。学脉传承、造就大先生,在传承创新中学术精神不辍、学脉不断壮大,长水清悠、深水静流。▲徐少华徐少华表示,40年前,复旦大学创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整合聚集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队伍,规划布局了学科的基本方向与发展路径,进一步确立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领先地位,也为国内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在复旦史地所的带领下,国内多所大学与研究院所纷纷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
2009年,该展示系统曾被教育部选中参加辉煌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以42寸触摸屏电脑的形式提供系统互动,为整个教育部展厅仅有的三件实物展览之一。陈发虎:引领中国历史地理学实现飞跃性发展,对中国地理学界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陈发虎陈发虎在致辞中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向史地所表示热烈祝贺,向创建史地所的谭其骧院士致以崇高敬意。
葛剑雄:我相信,50周年所庆我们再相聚时,看到将是一个更灿烂辉煌的明天▲葛剑雄葛剑雄在致辞中用四个词语概括了史地所的发展历程。焦扬强调,踏上新时代新征程,史地所全体同仁更应以更高站位、更大担当、更好作为,为建构更适应国家、社会和未来需要的中国历史地理自主知识体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志敏主持开幕式学界及校友代表:期待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做出更大贡献张晓虹徐少华、邓辉、王社教、吴滔作为学界及校友代表先后致辞,史地所所长张晓虹主持开幕式第二阶段。希望大家继承传统、踔厉奋发、与时俱进,努力开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航程,不断开辟新天地、书写新篇章。
他表示,1982年,复旦大学成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为我国同类专业研究机构的第一个,这一机构建置,不仅为复旦的历史地理学,也为全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局面。十余场学术报告举行,近百名专家云集奉上为期两天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术流水宴6月11日至12日,作为本次大会的重头戏,两场大会学术报告、16场分组学术报告将于线上密集举行,为观众奉上一场为期两天的学术流水席。期间,两场别开生面的校友座谈也将如期举行。6月10日至12日,赓续传统、求实创新——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成就展于线上开展。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建设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地理学,对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唯一的路径是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力量,从中国的经验事实中,贡献中国的本土智慧,期待历史地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有所作为,希望复旦史地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带头作用,引领中国历史地理学实现飞跃性发展,对中国地理学界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他表示,史地所永远是校友的坚强后盾,并代表校友祝史地所再创辉煌,祝历史地理学繁荣昌盛。
从谭其骧先生和邹逸麟、张修桂等老一辈学人,到周振鹤、葛剑雄、姚大力等大家,再到校内外汇聚而来的中青年骨干,他们接力奋斗40年,赓续传统、求实创新,致力于创造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为建设第一个复旦做出了卓越贡献。三要坚持集成攻关与提掖后学相结合,以大目标汇聚高端人才和力量,以大项目培育出人才梯队,以大成果反哺高水平人才培养。
得益于后继有人,因为后继有人,史地所的研究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科研事业不断发展。甘守寂寞、研究大学问,形成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不盲目赶潮流、不人云亦云的优良学风,使这方学术高原不断隆升。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5:26天狐定制
2025-04-05 15:19天狐定制
2025-04-05 14:43天狐定制
2025-04-05 14:40天狐定制
2025-04-05 14:24天狐定制
2025-04-05 14:16天狐定制
2025-04-05 14:13天狐定制
2025-04-05 14:01天狐定制
2025-04-05 14:01天狐定制
2025-04-05 13:57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